同窗七秩情谊深,白首重聚话青春 ——记北京师大附中1955级初中及1958级高中同学聚会

日期:2025-09-21访问人数:新闻来源:

9月21日上午,一群特殊的“学生”——1955级初中及1958级高中70余位校友,与昔日的同学、恩师相聚在附中,共叙跨越七十年的师生情谊。校门口,教师与学生志愿者们以真挚的笑容和贴心的照顾迎接老学长们。一声声“欢迎回家”,让整个校园沉浸在温馨与感动之中。

我校王莉萍校长、许建勇书记、况莉副书记、张明瑶主任参加了此次聚会。王莉萍校长做附中五年发展情况汇报,从课程建设、教师育人能力、教育教学成果、未来发展机遇等方面向校友们详细介绍了附中近年来取得的进展与成果。她特别提到,母校今日的蓬勃发展,离不开一代代校友的关心与支持,并代表全校师生向各位校友重返母校表示最热烈的欢迎。

3.jpg

七十年青春交响曲

在聚会正式开始前,老校友们激动地相互握手、拥抱,有人轻拍对方肩膀端详彼此的变化,有人兴奋地唤着对方学生时代的昵称,有人郑重地为对方佩戴上附中校徽……屏幕上精心编辑的纪念影像一帧帧掠过,时光的河流仿佛逆流七十年。“附中欢乐时光”里跃动的少年身影,“母校,我们回来了”中那一声声深情的呼唤,“老师,敬你爱你”里道不尽的师恩难忘,“永远的发小情”中历久弥坚的同窗情谊,以及“校园新景”中焕然一新的今日母校——五个篇章宛如一部深情的五重奏,交织出一曲跨越半个多世纪的青春交响。老校友们或凝神注视屏幕,或执手回忆过往,仿佛一瞬间重返那个意气风发的青葱年代。

师生情:三尺讲台一生缘

随着张轴材、杨元惺校友宣布聚会正式开始,老学长们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讲台,仿佛重启了七十年前那个熟悉的“上课”仪式。

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北师大附中原教导主任顾明远先生缓步上台,已九十六岁高龄的他声音依然洪亮,一句“同学们好”,仿佛又将学长们带回到当年的课堂。顾老师还带来了《我所认识的大先生》《教师的五项修炼》等书以及两副亲笔书写的对联,赠送给在场校友和母校。“贡献祖国耀附中,同窗七秩情谊深”的对联,字里行间饱含着对师生情谊的珍视;“百年育人遍神州,守正创新育新人”的对联,一笔一划皆凝聚着他对附中教育事业的殷切期望,期待母校在守正中不断创新,培育更多时代新人。

音乐教师、英语高级教师舒赋璋老师虽已白发苍苍,却依然能清晰地叫出许多学生的名字,每一句呼唤都引来会心的微笑。“舒老师仍然思路活跃,记忆力惊人,谈吐流畅,可以说是‘功底深厚,一专多能’,用音乐启蒙我们,美妙的童声歌曲一直保留在我们的记忆中。”张轴材校友回忆道;原团委书记韩文宗学长也深情回忆起与同学们共度的岁月,言语间满是对同学们成长历程的欣慰与感慨。

最令人动容的是,九十多岁的纪强老师得知学生们归来,特意让家人护送来到现场。当老先生缓缓出现在门口时,全场的目光都集中在一起,许多校友眼含热泪,激动地迎上前去。

12.jpg

除了到场的几位老师,聚会主持人张轴材校友还通过大屏幕播放了王耀宗老师、都钟秀老师、王树声老师特意为此次活动录制的视频祝福。老师们虽未能亲临,却通过镜头传递出殷切的嘱托与不变的师恩,令在场校友无不动容。

同窗情:岁月不改少年心

令人难忘的不仅是师生情,老学长们之间长达70年的同窗情也格外动人。朱小渝、符晋瑜等未能到场的校友发来了情深意切的书面祝福,字里行间满载对母校和同窗的思念与祝愿。聚会现场,谭心谦、杨元惺等校友相继发言。他们或追忆青葱岁月中的趣事,或分享离开母校后的人生历程,娓娓道来中尽显对附中岁月的珍视与感激。“我当年带领师大附中女子篮球队夺得了冠军!”体育特级教师李俊文走到台前,不用话筒也依旧洪亮的声音响彻会场,一下子使现场气氛热烈了起来,仿佛将大家又一次带回到了那个纯真热血的少年时代。

15.jpg

附中情:书香传薪火 情深馈母校

赠书环节将整场活动的气氛推向高潮。一份份蕴含着智慧与深情的赠礼被郑重递出——杨元惺校友的摄影作品集《惺影》、韩吉辰校友的《四大名著与京畿文化》、范贻光校友的《卢沟桥石狮断代研究》等书、张轴材校友编纂的《中日韩常用汉字对比分析》等书。这些著作,不仅是校友们数十年学术耕耘与人生体悟的结晶,更是一份份沉甸甸的回馈,承载着他们对母校的感恩与牵挂。

16.jpg

17.jpg

聚会尾声,全体校友与师生志愿者留下了一张温馨的大合影。他们之中,有在国防科技领域默默奉献的科研先锋,有在教育园地辛勤耕耘的学术中坚,有在生命战线救死扶伤的医学专家,还有在文艺天地执着追求的文化使者,更有十余位荣获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校友。张轴材校友说,“通过这次聚会,老校友们相互深入交流,发现了更多彼此在各行各业鲜为人知的重要贡献”。但在此刻,他们都回归到同一个温暖的身份——"附中人"。当"我们爱师大附中"的呼喊声响起,这句跨越了七十载光阴的深情告白,依然如少年时代般真挚热烈,道尽了他们永不改变的赤子之心。

18.jpg

附中给予我们的,远不止知识,更是一种深植于血脉、足以跨越时间的精神纽带。这份由青春铸就、用一生守护的情谊,必将如不灭的火种,照亮所有附中人的前行之路。

撰稿:何婧仪图片:信息中心编辑:何婧仪审核:况莉
上一篇:师恩如海 同窗情深 ——记1966届初三三班校友返校 下一篇:梁原草副校长出席纪念钱学森归国70周年大会
推荐新闻

友情链接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南新华街18号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总机:86-10-83193000
邮箱: sdfz@bjsdfz.com

微信公众号

联系我们 办事指南 快速连接

© 1901-2025 北京师大附中. 京ICP备14020350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961号

访问人数:

本站支持IPv6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