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引导青年学子深入学习党的历史、厚植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更好地回应时代召唤、书写奋斗青春,北京师大附中于2025年暑期组织初二与高一学生干部成长营,分批前往革命圣地井冈山开展主题学习。 初二营于7月4日至9日,高一营于7月12日至16日踏上红色热土,共同践行“寻根井冈塑初心,青春担当续血脉”的誓言。值得关注的是,本次初二成长营的成员中超过半数为新加入共青团的团员——他们刚戴上团徽不久,正需要在红色沃土中深化对共青团“党的助手和后备军”身份的认知,在革命先辈的精神滋养中扣好入团后的“第一粒思想扣子”。而高一成长营的成员几乎都是共青团员,此行对他们而言,是政治身份的再强化、理论认识的再深化、先锋作用的再激发。
7月5日和7月12日,初二和高一师生分别抵达井冈山茨坪镇全国青少年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后简称“中心”),开启沉浸式红色教育之旅。
初中营的开营仪式上,李华艳副校长寄语师生,“以信仰之光照亮前行之路,在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中坚定理想信念。”
高中营的开营仪式上,张成斌主任勉励学生,“用心去体验,用情去感悟,让红色基因在你们心中生根发芽。”
随后,学生参与“三湾改编”情境教学,通过角色扮演深刻理解“党指挥枪”这一根本原则的历史逻辑。
晚间音乐党课中,《映山红》《十送红军》等经典红歌响彻教室,师生在旋律中回望革命岁月,感悟初心使命。
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内,学子们敬献花圈、垂首默哀,在中心教师讲述的英烈事迹中追思革命先驱、重温入团誓词。
随后,师生步入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通过文物与影像重走革命历程,深悟“坚定信念、艰苦奋斗”的井冈山精神。
访谈教学中,曾在井冈山战斗过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志之孙石金龙分享奶奶“舍小家为大家”的革命初心;中共隐蔽战线烈士刘光典之子刘玉平讲述父亲为躲避追捕掘地为穴,仍坚守初心、继续斗争的曲折故事;开国少将赵杰之女赵进军含泪讲述父亲身上的9处战伤、大弟弟越南战场牺牲后父母“舍私为公”的家书,平凡往事里的家国情怀令在场的师生无不动容。
夜幕下,师生围坐在一起学编草鞋,在一缠一绕中触摸革命岁月的艰辛,在指尖传承中厚植“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奋斗信念。
茅坪八角楼外,师生听中心教师讲述毛主席在此撰写《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的历史,感悟“实事求是闯新路”的革命智慧。
随后开启“红军的一天”:师生顶着酷暑急行军2.8公里至坝上村。初中营的学生帮助农户干农活、话家常,高中营的学生则是自己动手做一顿饭,体悟军民鱼水情。
下午,师生登上黄洋界,听保卫战“依靠群众求胜利”的故事,齐声吟诵毛主席的《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参观哨口工事、挑粮小路,触摸历史的温度。
夜归后,师生共同欣赏经典电影《闪闪的红星》,在光影中再燃革命热血。
师生一起在大井朱毛旧居开展“坚持学习勇探索”的现场教学,观石凳、察草木,感悟大兴学习之风的实践力量;
在小井红军医院开展“艰苦奋斗攻难关”的现场教学,在红军师长张子清献盐的动人事迹中,体悟红军作战的艰苦岁月。
随后,在小井烈士墓前,“信仰比生命更贵重”现场教学催人泪下,学生代表马俊淼深情诵读了革命烈士陈毅安之孙陈正烈写给60年前在革命斗争中英勇牺牲的爷爷陈毅安的一封家书,师生在《思念曲》的伴奏下绕墓致哀,并向曾志墓鞠躬致敬。
高中团还体验了颇具特色的“红色剧本绎”,学生们化身陈独秀、李大钊等,围绕“中国向何处去”展开唇枪舌剑的辩论。当“憨坨”慷慨陈词、当“仲甫”拍案而起,组内爆发出热烈掌声。短短一小时,同学们在沉浸式演绎中深刻体悟先辈抉择之艰难、信仰之炽烈,更将井冈山精神镌刻进青春底色。
初中营结业式上,学生代表朱家禾发言诉心得,李华艳副校长为每一位同学颁发了结业证书。高中营结业式上,学生代表于炳轩、陈琦澎、李嘉兴发言,张成斌主任为同学们颁发了结业证书。
返程途中,师生共同回忆井冈山七日的学习历程,正如中心教师在开营仪式上所言,“井冈山精神才是我们此行最珍贵的伴手礼。”